前陣子,一位準備見心理諮詢師的朋友問我:「我是不是太脆弱了?是不是只有情緒病的人才需要去見諮詢師?」
她的語氣裡有一絲猶豫,也有一種羞怯。這樣的問題,我聽過無數次。即使在今天,心理健康的意識已慢慢被重視,許多人仍然帶著各種誤解與不安,走近「心理諮詢」這三個字。

但其實,見心理諮詢師並不需要感到羞愧,也不是只有「有問題的人」才需要。它更像是一場與真實的自己相遇的旅程。在那裡,你可以慢慢放下防衛和負擔,允許自己被理解、被看見。

迷思一:只有「有病」的人才需要心理諮詢

在香港長大的我們,往往把「心理諮詢」與「精神病」畫上等號。可是,心理諮詢並不等於治療「病人」,而是一種讓人重新認識自己、面對內心掙扎與生活壓力的過程。

有時候,我們並非「生病」,只是「太久沒有好好照顧自己」。

迷思二:諮詢師會告訴我該怎麼做

不少初次見面的來訪者都說:「我想知道你覺得我應該怎麼辦。」
但心理諮詢並不是「給建議」的對話。諮詢師不會替你做決定,而是透過傾聽與提問,幫助你理解內在的情緒與矛盾。
當你能夠連結到自己的需要,答案往往自然浮現。這份「理解自己」的力量,遠比外界的建議更深刻。

迷思三:心理諮詢只是聊天

諮詢的確是一種「對話」,但它並不只是閒聊。
每一句提問、每一次停頓,都建立在心理學理論與人性理解的基礎上。
在這樣安全、被理解的關係裡,人會逐漸卸下防衛,開始聽見自己內心那個最真實、最細微的聲音。
而這,正是改變的開始。

迷思四:諮詢師會評價或分析我

有些人說:「我怕被分析、怕被看穿。」
但專業的諮詢師不會評判你,更不會急於「解構」你的故事。
他們會以尊重與同理,陪你一起看見你的經歷 —— 那些你以為軟弱的部分,往往正是你內在最勇敢的力量。

迷思五:心理諮詢應該一次就見效

在這個講求效率的社會,我們習慣追求「立刻好」。但心理的成長,從來都不是線性的。
有時候,真正的轉變並非發生在諮詢室裡的一句話,而是幾週後、某個夜晚,你突然發現自己懂得更溫柔地對待自己。
那一刻,改變已經悄悄發生。

 迷思六:自己撐下去才是堅強

很多人覺得「找人幫忙」是一種軟弱,但事實恰恰相反。能夠承認自己需要支持,需要極大的勇氣。
心理諮詢不是要你依賴誰,而是陪你重新學會依靠自己 —— 在安全的關係裡,慢慢長出新的力量。

 結語:理解自己,是一生的修行

心理諮詢不是「修理」一個人,而是給你一個空間,讓你在紛亂的世界裡,重新學會傾聽與感受。
每一場諮詢,都是一次與自己對話的練習。
而當我們能夠真誠地與自己相處時,生命也開始變得柔軟而有力量。

如果你正在猶豫是否要開始心理諮詢,請記得——
你不需要「壞掉」才能尋求幫助;
你只需要願意,更靠近自己一點。

If you like this articles, please share!
zh_HKChinese